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远渡重洋是沿海地区很多青年的选择,甚至是几代人延续、继承下来的家族事业。东南亚、英国等地是不少人印象里能够实现财富梦想的地方,但是这批人出国以后的生活却远非想象中的容易。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现象,如今中国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快速、就业机会最多的国家。但是那段历史中有一部分人,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艰苦和奋斗之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成为海外华人的典范。英国荣业行创始人叶焕荣就是其中之一。
英国华人首富的商业传奇
--荣业行创始人叶焕荣
2010年的某天,一个电话打到了全英******中国食品超市及批发中心--荣业行的办公室。一番周折后,圆头圆脑的中国老头“叶叔”接到了电话,没想到电话那头直接就问:“女王想要给你一个OBE(‘大英帝国士官勋章’),你要不要?”刚放下手中事情接起电话的叶叔满脸不解,但还是想都不想地回复“要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家回想起收到这个好消息的场景,都觉得毕生难忘。
这位老人就是英国华人首富、叶氏兄弟企业主席、荣业行创始人及董事长叶焕荣。
不甘平凡的奋斗青年
1940年,叶焕荣出生在广东东莞的一个“海外打工世家”,从他爷爷那一代起就开始打工,还曾远至加勒比。20世纪40年代,父亲也荣归故里,置下田产,盖了新房。但由于连年战乱,家道中落,全家被迫迁至香港。在香港读完中学后,叶焕荣需要出来自谋生路了,或许是受到父辈的影响,骨子里就有远赴重洋的基因,他萌发了去海外碰运气的念头。
1959年,叶焕荣在朋友叔叔的介绍下,带着50英镑只身登上了开往英国的轮船。在船上度过艰难的几个月之后上岸时,叶焕荣口袋里只剩下了10英镑,养活自己是******问题。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想要找一份工作十分艰难,最终,在利物浦客家人协会的帮助下,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中餐馆洗盘子。这份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工作时间长而且辛苦又枯燥。叶焕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睡眠都很差,一方面是工作累,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着焦虑:自己可以洗一阵子盘子,但不可能洗一辈子盘子,如果是这样,当初千辛万苦地偷渡来英国,又有什么意义?
想再多也要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叶焕荣工作勤快、认真,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不仅把他“提拔”为服务生,还经常跟他讲做生意的道理、中国人在英国的生存之道等。就这样,叶焕荣在枯燥和劳累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见识。两年之后,他走出了大胆的一步--自己开起了中餐馆!
餐馆开业没多久,周边建起了旅游度假村,一时间客流量剧增,再加上叶焕荣之前积累下的经验,他的餐馆一下子就火爆起来,经常营业到深夜。生意越来越红火,叶焕荣把在香港的二弟叶吉荣也叫过来帮忙,又筹资扩大餐馆面积和开分店。就这样,叶焕荣的餐厅生意越做越大,几年之后,他已经拥有了三家中餐馆和一家外卖店。
独具智慧的商业眼光
餐馆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叶焕荣心里却逐渐开始怀疑。华人在英国做的生意大多是开中餐馆,可是这么多中餐馆,再大能大到哪里去呢?发展空间又有多大呢?有一天叶焕荣偶然读到了一个故事:
酒店业大亨康拉德●希尔顿,原本筹了一笔钱准备去买下一间银行,结果出师不利,卖家不断抬高价格,导致他错失了入手机会。郁闷的希尔顿来到一家旅店落脚,却发现旅店里人满为患,甚至还有人睡在大堂。希尔顿灵光一闪,干脆买下旅店,从此深耕酒店业,让“希尔顿”这个品牌闻名世界。
这个故事让叶焕荣恍然大悟:不要局限在既有思维里,要试着“转换赛道”。带着这样的思路,叶焕荣决定换一个方向--既然开中餐馆的人有很多,那我不如来做这些人的生意吧。于是,为华人餐厅提供食材用料的第一家中国超市诞生了,这就是荣业行的雏形。
1970年,叶焕荣创立第一家荣业行。一开始它还不能算是一间“超市”,只能算是一家规模尚可的杂货铺。那时,叶焕荣租用了一栋四层小楼,算上赶来帮忙的二弟叶吉荣、三弟叶利新,员工总数才十个。但是后来却能迅速发展并广为人知,这主要得益于叶焕荣独到的眼光和判断。
在选址上,叶焕荣故意避开了市场更广阔但竞争也更激烈的伦敦,而定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小城伯明翰,他认为:“在伦敦开业,就只是大池里的小鱼,隔几条街都不知道你;但如果在伯明翰,开业三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事实证明,叶焕荣的商业决策是正确的。由于适应了中餐馆和华人生活的需要,荣业行大受欢迎。伯明翰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也让货物能够轻松覆盖到英国四分之三的用户,迅速占据华人食物供应市场。
第一家店铺发展势头良好,1978年,叶焕荣又在曼彻斯特开了第二家分店。选在那里,是因为看中了它靠近利物浦旧中国城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华人商户提供服务。
到了1988年第三家荣业行开业之时,叶焕荣终于做出了“杀回伦敦”的打算。但是他的决定再一次让人意外:他没有把店铺开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城,反而去了中国人不多的北伦敦。叶焕荣这次的理由是:希望打破荣业行只卖东西给华人的刻板印象。事实再一次证明叶焕荣是对的,荣业行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全英国******的中国货超市,正是因为赢得了英国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可。
从1970年到1995年的二十多年,从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再到伦敦,四家荣业行拔地而起。而且,如今的荣业行早已不仅仅是中国超市,而是发展为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综合商业实体。叶焕荣也早就不再仅仅做零售批发,而开始做商业地产。位于伯明翰的荣业行总部,已成为一个集中餐、诊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中心。2004年,叶焕荣再度把握住市场机遇,开启了电商渠道。
融入血脉的故土情怀
虽在英国打拼多年,但是叶焕荣骨子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一直以中国人自居,无论处世风格还是对子女的教育,叶焕荣始终都秉持着传统的中国观念。
叶焕荣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孩子们都在英国出生长大,秉承着华人勤勉学习的优良传统,从名校毕业后,纷纷回到荣业行,在企业里担任不同岗位职责。叶焕荣却给叶家的儿女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他们可以跟任何国家的人谈恋爱,但孙子辈必须得是“黑头发、黄皮肤”,和他长得一样,是地道的华人。换言之,必须要跟华人结婚生小孩。这对从小在英国长大的叶家子女来说可能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这确实是叶焕荣对中国血脉和情怀的坚守。
除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作为在英国享有极高声望的华人代表,叶焕荣也十分关心同胞们在英国的生活,尤其关注年轻人的教育。叶焕荣虽然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十分注意学习,每天读报纸、看新闻,在关心天下大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对于后来在伯明翰城市大学和阿斯顿大学获得荣誉博士学位,他自己认为更多的则是一种“虚名”,而系统的高等教育无比重要。因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华人学子来英留学,学成之后,才能代表中国精英人士发声、为促进文化交流助力。
2000年,叶焕荣以个人名义成立助学金,资助经济困难的华人来英留学,每年名额大约30至35名,资助额度在3万至4万英镑之间。四年后,本着进一步促进中英交流的目的,叶焕荣联合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设立“叶焕荣兄弟奖学金”,每年全额资助来自北大和清华的中国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剑桥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留学。如果荣业行的员工子女读大学,叶焕荣一律给予每年1500英镑的助学金。
除资助留学生外,叶焕荣还是中英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牵线伯明翰市与广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并支持很多中英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叶氏企业还在伯明翰市中心建立一座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宝塔。此外,叶焕荣还非常关注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他强调“中国人首先要自爱,别人才会尊重你”。他在荣业行设立一面穿衣镜,要求每个工作人员照镜子,正衣冠,“因为我们走出去不仅代表荣业行,更代表中国人”。这是他在为中国人被世界尊重尽一份力。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叶焕荣已经把生意都放手给家族中的小辈打理,自己处于半退休状态。经历过风雨之后,他心态越发平和淡然。叶焕荣的座右铭是八个字:勤思、勤劳、公正、无私。这几个字被他挂在荣业行的办公室,他认为这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特质,同时也希望叶家后代能够牢记。在叶焕荣看来,中国人漂泊在他乡、在海外打拼求生,很不容易。无非就是骨子里的那股坚韧、果敢与拼劲,促成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中国人谋得更好生活的梦想,让他们可以像草一样扎根于一片陌生的土地,顽强生长。
“你问我当初为什么要到英国来,如果我说“我想成为有钱人”,这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我说“我讨厌贫穷”,这是一个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