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机遇,是政府逐渐开放各工商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各产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谈及改革开放,李书福感触很深。
乘着这40年的发展东风,李书福以奋斗者和创业者的姿态努力前行,历经5次创业,不断转型升级,并持续为中国人民带来便捷和实惠--在装潢材料、电冰箱配件、摩托车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中国制造”对进口产品的替代。1997年,心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梦想,李书福转战汽车研究与生产,又成功缔造了“吉利”这个表征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水平的世界性品牌。
做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莲花51%的股份、收购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Proton Holdings Bhd.49.9%的股份、收购豪华跑车品牌路斯特51%的股份,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为了让中国的汽车跑遍全世界,吉利的全球化步伐一直沉稳而矫健。此外,如今的吉利控股集团,还是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是戴姆勒股份公司第一大股东。
从白手起步造汽车,到持续创新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再到强势出击布局国际市场,李书福将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归功于祖国的日益强盛。他很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将持续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努力拼搏。
迎改革春风 谱创业传奇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朴素的家庭教育,对党的情感非常深厚。我爸是农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全家人都是平民百姓,遇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这些人才有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可以自由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这是改革开放前不敢想象的政策,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提及自己的经历与成功,李书福最想致谢的,是国家与整个时代。
李书福生于浙江台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上小学时,就懂得利用寒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来赚钱贴补家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拨动着有识之士的心弦,刚上初中的李书福也按捺不住汹涌的创业热情,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全会以来的文件、方针政策上,三年学业用了两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后,李书福却再也无心学业,全心谋划着创业与梦想,父亲拗不过儿子,也只好全力支持,高中毕业后,给了他120元钱开始照相生意,那一年,李书福19岁。
说是生意,其实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生意,李书福也干得风生水起,半年时间就赚了1000元,开起了照相馆。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李书福在打理照相馆的同时,也在不断找寻新机会。当时的台州,废旧电器市场已非常发达,善于钻研的他研究出一套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的办法,这种变废为宝的技术,因遵循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内涵,为刚刚转型的事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蛋糕被瓜分,李书福不得不开启新一轮艰难转型,这一次,他将目光聚焦于才进入大众视野的电冰箱行业。
没成熟技术,任何一个小零件都得靠自己打磨,400个日日夜夜的钻研与尝试,22岁的李书福手上磨得没一块好皮,终于试生产成功。量产时又没土地,厂房频繁变更,最终,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他们在家乡落下脚来,并批了个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由此一飞冲天。从全国******竞争力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研究生产企业,到以“北极花”牌冰箱成就台州******的民营企业,26岁的李书福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千万富翁,而他成就这一切,仅用了5年时间。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的北极花自然没有进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李书福也急流勇退,前往深圳上学“充电”。
知识使得创业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之后,李书福又从事装修材料生产,也由此为此后的创业之路积累了充足资金。吸取“北极花”经验教训,1993年,李书福以数千万价格,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摩托车生产权的国有摩托车厂。作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的摩托车民营企业,率先成功研发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的吉利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不到一年时间,“吉利”品牌的摩托车销量就跃居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心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梦想,1997年,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
当时,市场的普遍判断是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只能与国外汽车公司合作或者合资才可能取得成功,但在商场历经多次起落,且善于辨识和抓住机遇,以及极具敢为天下先气质的李书福,对于汽车行业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汽车市场!”这一年,他35岁。
吉利极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他们从办学开始发展汽车产业,严格筛选、培养技师技工,同时,由李书福亲自领导组建项目筹备组,深研汽车技术。
可以说,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奋斗史,吉利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奋斗,把中国汽车的价格降了一大截,当年的桑塔纳每辆20多万元,还得排队购买,现在的同类同档车价格却只要5万元;当年的夏利车每辆13万元,时至今日,大概3万多元就可以买到差不多档次的汽车。与此同时,汽车的生产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年产销量从几十万辆提升至几千万辆,2001年,吉利成为中国******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这样的巨大变动间,机遇与挑战并存,吉利人所经历的艰辛磨难也可想而知,正如李书福自己所形容的那样:“这条路实在太艰辛,这条路也确实很诱人,这条路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我们勇敢地在这条路上参加了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虽然跑得腰痛腿软,浑身浸透汗水,有时还出现精神恍惚,不知所措,但前方的路依然充满神秘,勾起了我们无穷的想象,探索远方秘密的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已经扬起的创业风帆将继续推动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汽车世界。”
在汽车行业内建立目标的李书福,在造车的路上,还想创造更多可能。
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
吉利确实很善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的步伐也因为这样的突破和创造变得更快更稳。2010年3月28日晚上9点,吉利缔造了中国汽车业规模******的一起跨国收购案--在达成收购意向5个月后,13岁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有着83年发展历史的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除了股权收购,该协议还涉及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的重要条款,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此次收购案中,吉利的收购资金,加上用于沃尔沃汽车未来发展的资金,总量超过30亿美元,收购后,中国这个全球******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
之后的2017年5月,吉利控股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莲花51%的股份;12月,以39亿美元入股沃尔沃集团,成为这家卡车制造商的******股东;也是在这一年,并购陷入困境的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Proton Holdings Bhd.49.9%的股份,在东南亚市场建立立足点;之后,又收购豪华跑车品牌路斯特51%的股份;还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
2018年,吉利收购德国车企戴姆勒股份公司9.69%股份,成为其******股东,这次并购,又成为吉利汽车海外并购及国际化版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吉利控股已经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研发中心及沃尔沃全球生产基地迁移到了中国,对于这些成绩,李书福非常自豪,他说:“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沃尔沃豪华轿车中国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标,让中国制造的豪华轿车为全世界市场提供服务!”
从白手起步造汽车,到持续创新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再到强势出击布局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李书福领导下的吉利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并涵盖出行服务、线上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教育、体育等在内的全球型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拥有各类销售网点超过4000家,产品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提及如今所取得的成绩,李书福坦言,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致敬改革开放,******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而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提升中国制造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逐步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以自身发展致敬改革开放,助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持续践行。李书福说:“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以此为理念,多年以来,吉利聚焦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同时辐射文化传播、赈灾济困和人文关怀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立多项公益扶贫项目,获益人群不胜枚举。比如,已投入3.7亿元,以帮助贫困学子圆校园梦的“吉时雨”******扶贫项目、关注乡村少年体育成长和潜能发展的“绿跑道”项目、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的“吉利汽车--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项目、从2016年开始,就对伦敦************的慈善活动“神奇出租车之旅”进行捐助等。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侵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李书福与吉利的12万名员工快速反应,在1月28日,吉利控股就联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设立2亿元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全国新型肺炎疫情严重地区的防控工作。此外,又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发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全球总动员,吉利在行动”倡议,积极协调全球资源,以捐款捐物的形式,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工作。
对于未来,李书福的布局仍旧宏大而热烈。未来,他领导下的吉利集团将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主动抓住机遇,同时更新思维方式,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吉利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吉利人也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以持续的探索与创新,共同将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